在第46个植树节来临之际,3月12日,由兰州城市学院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团委、学生会联合主办的首届“青葱成长计划——以绿意为媒,筑学风之魂”启动仪式在知行楼四楼众创空间顺利举行。该活动以 “自然 + 学术”双生态育人理念为核心,创新构建“植物养护 + 跨年级朋辈互助”实践平台,通过学长领种、新生养护的链式培养模式,将劳动教育与学风建设深度融合,为青年学子成长成才赋能,同时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绿色活力。
跨年级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构建 多维互助生态平台赋能成长
作为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创新实践,本次活动面向全院学生构建 “纵向贯通、横向融合” 的育人网络,重点组建跨年级互助小组。学院领导在启动仪式上指出:“植物的生长规律与人才培养具有深度契合性,我们创新构建‘自然 + 学术’双生态育人体系,通过植物养护与学业帮扶的深度融合,打造‘生命教育 + 专业培养 + 文化传承’三位一体的育人共同体,引导学生在绿植养护过程中体悟成长哲理,在朋辈互助中实现协同发展。希望同学们在培育绿植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成长需要责任担当与团队协作的双重滋养。”
优秀学生代表的发言也引起了在场同学们的强烈共鸣。“这种跨年级互助模式实现了学业指导与成长陪伴的双重价值。学长学姐不仅为我们提供专业学习的方法指导,更通过自身成长经历传递宝贵的人生经验。这种朋辈互助的方式,让我们能够少走很多弯路,更高效地在求学道路上前行,真正实现了‘经验传承有载体,成长互助有实效’。”
为确保活动的有序开展,仪式现场特意设置了科学的组队环节。学生通过线上问卷的方式,建立“需求—能力”精准匹配模型,组建“1+1+N”模式(1名高年级牵头 + 1-2名低年级 + N项帮扶任务)的跨年级互助小组。现场完成:
主题化认养:领取寓意独特的专属盆栽(如寓意“高数不挂科” 的多肉植物、象征“文采斐然”的文竹等)。
工具包配备:包含《植物养护指南》《学业秘籍手账》《成长进度表》等物资。
契约化管理:签订《学业目标卡》与《绿植养护承诺书》,建立可视化互助台账。
启动仪式特别设置“盆栽命名仪式”,通过赋予植物个性化名称强化情感联结。随后同步开启“双轨成长记录”,小组需按周提交植物生长观察日志与学习打卡数据,形成可追溯的成长档案。
双轨驱动育人模式创新实践 多维活动赋能发展新动能
该活动构建了从启动仪式与结对认养、日常养护与互助打卡、阶段活动与激励提升、成果展示与总结表彰贯穿全学期的“四维递进”全学期育人体系。通过“双轨驱动”机制实现:以“启动仪式—结对认养”为起点,历经“日常养护—互助打卡”成长期、“阶段活动—激励提升”强化期、最终在“成果展示—总结表彰”中形成育人闭环。
“日常养护—互助打卡”成长期(第 2-15 周)实施“双周轮值制”,小组需提交《植物生长观察日志》与《学习打卡进度表》,系统记录养护细节与学业提升轨迹。与此同时,穿插进行的阶段性活动更是亮点频出。比如,第8周 “期中加油站”设置“绿植抢救工作坊”,由园艺社专业人员指导濒危植物救治,同步举办“学习急救包”分享会,系统解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第14-15周,各小组将迎来学院“学风领跑者”活动的考验,达标的小组将荣获定制的励志花插作为奖励。
“成果展示—总结表彰”总结期(第16周)呈现三大板块:生态成果展(含优秀盆栽、养护手账)、学术成果展(学霸笔记库、帮扶案例集)、文化成果展(成长故事会、植物命名大赛优秀作品)。特别设置“最佳逆袭奖”“ 最佳 CP 奖 ”等特色奖项,通过可视化成果全面展现育人成效。
文化铸魂培育特色育人范式 多维赋能成就青春成长新篇
活动深度挖掘“植物生长—人才培养”的文化共通性,通过“榜样传承工程”将毕业生先进事迹与特定植物绑定(如“国奖得主同款君子兰”“省级竞赛优胜者专属文竹”等),在教学楼打造“榜样绿植角”。同步构建“三个一”文化成果矩阵:编纂一份《绿植成长故事集》养护日志,集成一本《学霸成长秘籍》笔记,开发一门《植物与人生》微课程,通过“文化成果云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全院共享,助力学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青葱成长计划”构建“生命教育 + 专业培养 + 文化传承”的三位一体的育人共同体,通过“四维递进”全学期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植物养护中培养责任意识,通过学术互助实现能力进阶,借助劳动实践增强身体素质,依托绿植造型培养审美情趣。
此次活动不仅是绿色实践,更是青春对话,学生们在培育生命中汲取知识养分,在互助协作中收获真挚友谊,让“青葱”在责任担当中茁壮成长!(供稿单位:兰州城市学院 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