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22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奔赴南疆渔场,塔大学子以实践点亮乡村振兴之路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宏大时代浪潮中,塔里木大学始终以“扎根边疆、奉献边疆”为使命,引领莘莘学子走出书斋、奔赴田野。7月6日,该校“鱼跃天山畔,情注塔河岸”社会实践调研团,深入阿拉尔十四团天鹅湖与十六团长鑫渔业,开展为期七天的渔业科技服务实践,以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渔业发展,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奋斗答卷。

初入十四团天鹅湖,当救生衣穿戴整齐、脚踏渔船甲板,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涌上心头——这是我第一次参与水样采集,从生疏地操作采样设备,到熟练完成过滤、保存流程,每一步都在印证“实践出真知”的真理。在十六团长鑫渔业,渔场经理与技术人员并肩同行,我们俯身观察叶尔羌高原鳅鱼苗的生长轨迹,记录体长变化、摄食规律,把课堂上的水产养殖理论,一点点转化为守护鱼苗健康的实操本领。

111.jpg 图1为实践团成员在十四团天鹅湖采集水样 孔素素摄

七天实践,是一场与知识深度对话、与自我勇敢较劲的旅程。跟随指导老师穿梭稻虾养殖基地,我们见证“稻虾共作”生态模式的奇妙——水稻为虾营造栖息环境,虾的排泄物反哺水稻生长,循环生态里藏着乡村产业振兴的密码。成员们蹲在田埂捕捉小龙虾活动踪迹,采集水样分析水质参数,将生态农业的科学逻辑刻进脑海。

555.jpg 图2为实践团成员进行问卷调查 高圆摄

实验室里的显微观察,更是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通过鉴定水样中的藻类种类,我们明晰了“饵料藻”与“有害藻”的区别,掌握了调控水质的关键技巧。然而实践并非坦途,面对突发鱼病时的手足无措,让我们深知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沟壑;与少数民族同胞交流的语言障碍,促使团队集体报名维吾尔语课程。这些“成长的阵痛”,化作我们补短板、强本领的动力,让青春在磨砺中愈发坚韧。

333.jpg 图3为实践团成员在实验室观察水样 张日珍摄

总结会上,指导老师的话语振聋发聩:“科技支农不是一次性的帮扶,而是要成为知识传递的火种,让渔业科技在基层永续传承。”这句话,让我们深刻领悟到乡村振兴的使命重量——新时代青年不仅要“懂技术”,更要成为“传薪者”,让专业知识真正扎根乡土、惠及农户。

222.jpg 图4为观察叶尔羌高远鳅的生长情况 孔素素摄

作为新时代水产人,我们愈发清晰地认识到: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需要青年以专业为笔、以实干为墨。未来,我们将持续深耕渔业领域,把实验室研究与塘头实践深度融合,开展“手把手”技术培训,助力渔场优化养殖模式、提升产品品质;我们计划搭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让养殖难题实时破解,让科技成果真正留在农户家。“把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让青春在服务‘三农’中闪光”,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前行的坚定方向。

444.jpg 图为实践团在十六团合照 孔素素摄

乡村振兴的浪潮奔涌向前,塔里木大学的青春力量正逐浪而行。我们将以此次实践为新起点,继续深耕专业、服务基层,让“新农人”的风采在塔河两岸熠熠生辉,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尽情绽放,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磅礴力量! 文/李昱莹 塔里木大学鱼跃天山畔,情注塔河岸调研团

上一篇:浑南区白塔街道双羊社区开展眼科爱心义诊活动
下一篇:童声筑防线,反邪启童心 ——反邪小课堂及趣味运动会活动实践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