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口腔医学院学子赴确山竹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赓续红色血脉,践行健康使命
2025年7月10日,河南大学“红旅助学”实践团走进中原抗战战略要地——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竹沟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座被周恩来赞为“小延安”的革命圣地,曾是中央中原局的驻扎地,刘少奇、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统筹华中抗战大局。团队成员以“传承竹沟革命精神”为主线,将红色基因传承与口腔医学专业实践深度融合,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服务社会。
青砖刻痕记峥嵘,革命火种引前路
7月11日,队员们前往竹沟革命纪念馆,馆内泛黄的报纸、锈蚀的子弹壳、密电手稿等200余件文物,静静诉说着1938-1939年中原抗战的壮烈过往。队员们凝视墙垣上斑驳的弹痕,轻抚门前见证风雨的石榴树,在刘少奇同志起草文件时用过的油灯前驻足沉思。纪念馆负责人现场介绍:“这里曾是华中抗战的指挥核心,新四军4个师的基干力量在此组建,堪称中原抗战的造血心脏。”
图为队员参观竹沟革命纪念馆 王玉颖 供图
丰碑矗立昭忠魂,民谣声声震四方
12日,实践团前往竹沟革命烈士陵园祭扫。由842块花岗岩砌成的纪念碑上,“我们活在你们的事业中”九个大字如血似火,熠熠生辉。队员们俯身擦拭平均年龄不足25岁的英烈墓碑,在殉难者名录的墙体前默默哀悼。凉亭中,《竹沟民谣三首》的齐诵声穿透竹林:“伏牛山桐柏山,抗日的指挥部屹立在中原!”这些诞生于战火中的歌谣,被学者称作“穿越时空的精神密码”,承载着“永不屈服”的中原气节。
图为队员参观竹沟革命烈士陵园 蒋祎鑫 供图
九旬老兵述往昔,家国情怀代代传
“为啥参军?公民义务!”93岁的抗美援越老兵拍案而起,生动重现1967年空战场景:“敌机6架扑来,咱们用高射炮打落4架!”他颤抖的手展开泛黄的立功证书,褶皱里仿佛还浸染着硝烟的味道。实践团队员深有感触:“当课本里的历史化作老人眼中的泪光,才真正领会‘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深刻含义。”
图为抗战老兵讲述抗美援越的峥嵘岁月 郭紫宣 供图
发挥专业所长,服务老区乡亲
将红色教育激发出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服务民生的实际行动,是本次实践的核心。14日,实践队开展口腔健康科普系列活动。在镇政府会议室,队员们采用动画演示“牙齿变形记”,将复杂的牙齿矫正原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可视化教学;在养老院,“义齿护理工坊”为32位老人提供免费口腔检查;针对青少年群体,实践队在跆拳道馆开设“运动护齿小课堂”,结合运动损伤案例讲解牙外伤应急处理;沿街设立的科普展台发放宣传页500余份,原创的《护牙三字经》成为居民争相传阅的“健康宝典”。本次义诊宣传活动覆盖不同年龄群体,团队成员们以专业和热情守护当地村民的健康与笑容。
图为队员为养老院老人清理牙齿 武洋 供图
红色信使播火种,青春担当续华章
15日至16日,队员们将竹沟的烽火记忆转化为“行走的思政课”。在家乡小学的课堂上,青砖弹痕的故事变成孩子们画笔下的硝烟战场,《竹沟民谣》谱成童声合唱。当少先队员仰着小脸追问“石榴树结果时烈士能看到吗”,一场跨越80余年的精神对话在此定格,直抵人心。
图为队员向孩子们分享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的感悟 谢悦悦 供图
七日红土行,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竹沟的烽火早已融入青春的脉搏,革命者的信仰正化作前行的灯塔。从当年的抗战中枢到今日的育人讲堂,从燎原的中原星火到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河大学子正以“竹沟精神”为刃,雕琢新时代青年的担当模样。陵园纪念碑上的誓言仍在风中回响——这既是对历史的告慰,更是向未来的宣誓。(陈韵 程甜甜 徐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