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农林大学菌草与生态学院“清源净壤 护禾先锋”实践队在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中心卓成海主任、学院生态修复学系主任杨桂娣教授的带领下,走进夏茂文昌宫、夏茂俞邦村、夏茂长阜村,开启一场红色筑梦研学实践活动。通过实地参观、沉浸式体验与深入思考,在革命历史与基层实践的交融中解码乡土发展密码,将红色基因注入“三农”工作实践,以青年力量书写“红色引领、产业筑基、文化聚力”的乡村振兴青春答卷。
走进夏茂文昌宫 追溯红色革命记忆
实践队首站来到夏茂文昌宫——中共沙县特别支部旧址,这座承载着闽西北革命火种的红色地标,也是闽西北第一个党组织的诞生地。在卓成海主任的讲解下,队员们凝视着旧址内的革命文物与历史照片,聆听着革命先辈在白色恐怖中建立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斗争的英勇事迹。斑驳的砖墙记录着峥嵘岁月,泛黄的文献诉说着坚定信仰,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队员们从这段历史中读懂了“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深刻内涵。大家纷纷表示,要将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转化为学习动力,以专业所长回应“三农”需求,以实干精神回应乡村振兴的时代呼唤。
图为实践队参观文昌宫
寻味俞邦文化力量 探秘乡村振兴之路
在“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村,实践队员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足迹,从沙县特色小吃民俗文化馆到“寻根追味”小吃街,队员们详细了解到这一“小产业”如何从“肩挑扁担闯天下”发展为带动数万农户增收的“大民生”——从标准化生产到品牌化运营,从单一餐饮到文旅融合,俞邦村的蜕变生动诠释了“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图为实践队参观俞邦村
漫步在整洁的村道上,热闹的小吃街、特色民宿与绿水青山相映成趣,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民生福祉。“小吃产业的成功,靠的是敢闯敢试的劲头,更离不开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杨桂娣老师结合专业特点启发队员,“我们研究生态农业、乡村治理,就是要学习这种‘既抓产业发展,又抓作风建设’的思路,让技术服务与乡村实际同频共振。”
探寻长阜幸福密码,凝聚基层治理合力
走进幸福长阜馆,实践队在卓成海主任的讲解下,了解作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点的长阜村,以“党建引领、村民自治”的治理模式,为实践队展现了乡村振兴的“软实力”。规范的村务公开栏上,产业规划、生态保护等事项清晰透明;村民议事会上,大家围坐讨论村里的大小事务,民主决策让每一项举措都贴合民心。这种“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机制,正是国家“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的生动实践。
图为夏茂镇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中心卓成海主任为实践队员讲解
参观期间,实践队员们和夏茂镇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中心卓成海主任深入交流。就党建如何有效引领乡村治理、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等问题进行热烈交谈,队员们深受启发:乡村振兴不是“外部输血”,而是“内生造血”。革命年代,先辈们依靠群众取得胜利,如今,乡村振兴同样需要凝聚群众力量。作为涉农学子,我们更应立足基层需求,将技术服务与群众需求结合,通过“手把手教学”让村民成为技术应用的主体,让乡村振兴的“接力棒”在代代相传中愈发强劲。
图为实践队合照
此次夏茂之行,队员们在红色文化中筑牢了信仰之基,在乡村实践中明晰了奋斗方向。实践队师生们纷纷表示,革命先辈把“救国之志”践行在革命战火一线,今天的我们要把“强国担当”写在乡村大地上,以生态修复技术守护乡村绿水青山,以产业创新思路助力农业提质增效,让青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出与时代同频的绚丽之花。
福建农林大学李安琪、刘小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