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26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福建农林大学“薪火传耕”实践团:寻访院士足迹,传承耕读文化

为追溯中国科学院院士谢联辉60年前在莆田漏头村的“半农半读”耕读足迹,弘扬新时代耕读文化,7月22日,福建农林大学“薪火传耕”研究生乡村振兴服务实践团走进莆田市涵江区漏头村,采访当地“漏头经验”见证者许老先生,并开展非遗文化与科普教育活动。

科普非遗进课堂,童心共筑文化梦
上午,实践团在卓悦校外托管服务部,开展“昆虫世界探秘”科普课堂。实践队队长、博士生刘志祥通过精心制作的互动式PPT,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为孩子们讲解昆虫分类、生活习性等基础知识,并在讲解过程中设置了“昆虫知识大闯关”趣味问答环节,对回答正确的同学奖励科普读物,极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随后的昆虫3D拼图竞赛将活动推向高潮,孩子们在实践队员的指导下,完成了蝴蝶、甲虫、蜻蜓等精美模型的拼接,在动手实践中深化了对昆虫形态特征的理解。活动最受欢迎的非遗糖画制作环节,不仅让孩子们在甜蜜体验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通过“糖画+科普”的创新形式,实现了科学普及与文化传承的双重目标。团队师生通过标本展示、趣味问答等形式,向孩子们讲解昆虫知识,小朋友们踊跃互动,现场笑声不断。一名参与活动的学生兴奋地说:“原来科学和文化可以这么有趣!”

图为实践队正在开展昆虫科普讲座。薛煜凡 供图

图为学生们正在拼装昆虫模型。薛煜凡 供图

图为实践队队员们指导学生们学习制作非遗文化--糖画。薛煜凡 供图

寻访院士足迹,感悟耕读精神
服务团成员还专程拜访了曾与中国科学院院士谢联辉共同生活工作的许文坤老先生。年过八旬的许老先生谈起往事精神矍铄,向队员们展示了珍藏多年的笔记本和为谢院士雕刻的姓名章,生动再现了60年前“半农半读”的科研岁月。“谢院士白天在田间观察病害,晚上整理数据到深夜,这种治学态度令人敬佩。”许老先生指着泛黄的笔记说道。泛黄的纸页上,工整记录着气象数据、病害症状等详细信息,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严谨作风。

许老先生还向实践团展示了他珍藏的众多书籍,每一本都承载着岁月的沉淀。

图为实践队队员们对许老先生进行访谈。薛煜凡 供图

薪火相传,耕读致远
此次实践活动既追寻了历史的足迹,又传播了知识与文化,为实践团的社会实践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团队负责人表示:“从许老先生的笔墨到孩子们的糖画,我们看到了文化薪火的接力。未来将继续以耕读精神为纽带,助力乡村振兴与教育发展。”

图为实践队与托管服务部校长及学生们的合影。薛煜凡 供图

文:游桂婷

上一篇:乐和文化活动中心(吉龙馆)国际钢琴大师赵木子空降乐和文化中心,“快乐学琴” 理念引共鸣
下一篇:河南城建学院“材”聚红心,“化”启新程三下乡实践团参观独树镇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