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30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科普之光点亮乡村童年:贵州大学农学院“虫缘童行”服务队纪实

一、知识的种子在田野间萌芽

在贵州普安县的群山环抱中,一群特殊的"小老师"正用标本盒打开科学世界的大门。贵州大学农学院昆协"虫缘童行"服务队,这支由大部分对昆虫学专业感兴趣的学生组成的队伍,将实验室里的仪器变成了童伴之家的科普工具。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蝴蝶翅膀鳞片的结构,更是科学思维的启蒙。

"原来蝉的鸣叫是摩擦腹部的鼓膜产生的!"当队长王子洁将捉到的蝉给孩子们看时,孩子们惊讶地看着蝉。这种互动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科普的单向输出,让知识在观察与实践中自然生长。孩子们在制作标本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分类学知识,更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在为期一周的实践中,服务队创新采用"理论+实践+艺术"的三维教学模式。科学实验课上,学生们用昆虫模型观察昆虫复眼的结构;艺术创作课中,孩子们将观察笔记转化为水彩画作;实践课上,带着孩子们去到上课附近的社区绿化带边找昆虫边介绍。这种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让科学素养的培养突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

图片暂时无法显示

图 1进行社区实践课

二、政策春风下的实践创新

自1996年"三下乡"活动启动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生态经历了深刻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普工作从"送知识"向"种兴趣"转型,贵州大学服务队正是这一政策导向的践行者。他们将昆虫学专业知识与乡村教育需求精准对接,创造出独特的"昆虫教育生态圈"。

在普安县童伴之家,服务队构建的科普体系展现出多维价值。昆虫分类学课程不仅培养了科学思维,更提升了孩子们的观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而昆虫文化课程,则将《昆虫记》的文学价值与地方非遗技艺相结合。这种多维度的知识传递,使科普教育超越了知识传授的层面,成为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

服务队的创新实践获得了多方认可。更值得关注的是,服务队打算将这种教育模式形成可复制的范式,给其他有着相同困境的地区提供了方案。

图片暂时无法显示

图 2普安县团委副书记杜流姗进行讲话对服务队的实践认可

三、双向奔赴的成长交响

在知识传递的主旋律中,服务队成员同样实现了自我蜕变。昆虫学专业学生郭建军教授指出:"将专业术语转化为儿童能理解的语言,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科研能力的再提升。"这种双向赋能的教育模式,正在重塑高校服务社会的新范式。

服务队的实践成果在多个维度显现:在认知层面,参与儿童的基础昆虫知识从零到有;在实践层面,孩子们学会制作的件标本;在情感层面,服务队收集了17份数据,勾勒出留守儿童认知发展的真实轨迹。这些数据不仅验证了科普教育的有效性,更为教育创新提供了实证支持。

图片暂时无法显示

图 3成功制作蝴蝶标本后小组合影

四、乡村振兴中的科学火种

在普安县童伴之家的活动日志里,记录着无数个改变的瞬间:当孩子们第一次了解昆虫身体结构时,瞳孔里闪烁的不仅是科学的光芒,更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当服务队成员在标本制作中发现新的昆虫亚种时,他们触摸到的不仅是标本的纹理,更是科研的激情。这种双向奔赴的教育实践,正在书写着新时代的育人篇章。

当服务队的三下乡活动画上句点,留在童伴之家的不仅是20件标本和17份数据,更是一颗颗科学的火种正在田野间悄然萌发。这些火种,终将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上绽放成璀璨的星河。正如服务队在结业报告中所言:"我们播撒的不仅是昆虫知识的种子,更是改变命运的希望。"这种教育实践,正在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上一篇:江西上饶: 心手相牵护童心 健康送到乡村里
下一篇:开展“小小调查员”培训,为未来社区治理储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