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虎门历史文化中的法治内涵,响应“法治中国建设”国家战略,武汉学院法学院7名学生组成的调研实践团,在辅导员邱梦莹老师指导下,于虎门镇开展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历史溯源+法治研究+实践普法”为模式,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推进“三下乡”工作。
实践团围绕“禁毒法治教育”与“海战国际法研究”双主线,走进林则徐纪念馆、海战博物馆等7个地点。在林则徐纪念馆,成员研究《南京条约》仿真件与涉外司法案例展板,解析领事裁判权对司法主权的侵犯、片面最惠国待遇的不平等性等。设计“条款找漏洞”互动环节,引导游客标注不平等条款并分享见解;还原1843年“林维喜案”临时法庭,成员分饰角色模拟审判,重现近代涉外司法争议场景。
调研中,团队注重“古今对比”与“成果转化”。在海战博物馆,从国际法视角分析鸦片战争时期法律冲突,与场馆工作人员合作与沟通,深入学习鸦片战争时期的法律的内容,对比《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了解现代海防法律体系与起步,展现我国海洋权益维护的法治进程。在沙角炮台旧址,了解清代《钦定军需条例》,学习清代军事司法制度,还原军事法庭场景,成员还体验“士兵训练”,理解古代军律执行背景。在虎门司法所,分组整理社区调解案例、参与“法律明白人”培训,形成基层普法难点报告与建议书。
7月13日,实践团在虎门法庭收官。成员旁听走私案庭审,记录庭审流程、证据质证等环节,随后与法官座谈,对比清代“秋审”与现代合议庭差异,形成《审判程序对比表》。闭营仪式上,团队汇报成果,包括《虎门禁毒执法百年演变报告》《清代虎门军事司法档案辑》等研究报告,普法情景剧、AR法治地图导览等可视化作品,以及模拟法庭剧本杀道具包、禁毒知识卡牌等教育工具包。
此次实践将历史文化与法治专业深度融合,既深化学生对法律发展脉络的理解,也为虎门法治宣传注入青春动能。实践团成员表示,将持续完善成果,推动3D模型、普法纪录片等在高校与社区推广。